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正式启动!


2021年10月,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中文缩写“大湾区实验室”,英文缩写"GBA Lab")正式成立。实验室是专注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球城市化前沿问题的空间研究与设计机构,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珩博士创建并担任实验室主任、学术主持。实验室通过跨界跨学科的合作及以设计为导向的研究,结合实验性的设计实践、教学、展览、出版和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探索回应前沿问题的空间创新及多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旨在成为驱动建筑学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珠三角九市)。这片于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有独特性及差异化的城市群,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是空间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即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与此同时,经过了四十年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化历程,粤港澳大湾区很快进入了存量发展的阶段,城市空间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地域文化、基础设施、空间发展与城市生活品质的关系需要被重新审视;另一方面,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水源短缺、空气污染、土地紧张及环境持续恶化等全球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也同样成为地域关注的核心。回应这些挑战和问题、面对未来空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为大湾区实验室设计创新的出发点。


城市在快速高效发展中产生的困局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也具有全球性和普遍性。以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为范式来对这些城市问题进行研究和解答,不仅对中国城市有现实意义,也对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以城市发展为核心课题的研究中心正在不断涌现、应运而生。在创新基因根植的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的成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城市的智库,是先锋设计实践的孵化器,也是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





实验室的工作将从多个层面开展。在研究层面,实验室将围绕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场景”展开研究,将城市、建筑、技术、环境、文化和政策管理联系起来,为大湾区城市发展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在设计层面,实验室以城市空间作为实践场域,用先锋的城市建筑实验激励创新,致力于探索城市和建筑设计的全新方式,尤其将特别关注城市环境中的基础设施设计。在学术交流层面,实验室将针对城市建筑核心议题举办一系列活动,并积极进行策展和参展等工作,探索更多样化的实践路径;同时将与国际知名院校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密切联系,构建开放多元的对话合作网络。





目前大湾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已组建完成,来自全球的十六位优秀学者和建筑师将集思广益,为实验室智库的建设添砖加瓦。未来,实验室将依托深圳大学的学术平台,充分吸纳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一系列研究及设计课题项目,包括基于地域性及建筑空间发展的文化研究及设计创新,基础设施公共化的跨学科设计研究及空间创新,以及面向未来的城市更新及建筑本体的改造研究及设计创新。实验室将着眼于南方的地域特性并望向世界,持续推动研究设计方法论的实践和落地,助力塑造可持续、人性化、多元活力的城市环境。 



研究方向

RESEARCH DIRECTION 


01

基于地域性及空间发展的建筑文化研究与设计创新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地理背景,结合地理人类学对建筑空间的文化进行系统性研究。关注地域性人文地理、特有的材料和构造方式,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当代的建筑设计实践。


02

基础设施公共化的跨学科设计研究及空间创新


从城市公共生活的角度,介入基础设施的工程学范畴,通过建筑本体的实践,让“无感”的基础设施成为“有趣”、富有体验感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发现普适性的解决策略,为基础设施后期建设和完善提供积极的参考意义。

03

面向未来城市更新及建筑本体的改造研究及设计创新


在大湾区城市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及空间转化的策略,探求空间未来研究的建筑设计创新。




→ 向右滑动查看GBA Lab的三个研究方向


 # 研究关键词 


跨界 / 整合 / 创新

Interdisciplinary / Integrity / Innovation 




进行中的计划

ONGOING PROJECTS 


# 基于地域性及空间发展的建筑文化研究与设计创新


「再南方」系列研讨会 


「再南方」系列研讨会2021年秋季学期以创新短课的形式呈现,主题为“空间认知”。五讲研讨会基于“不确定性”和“改变”,分别围绕五个主题:人·尺度、家·日常、设计(不)创新、气候变化和新新空间,从研究和实践两个维度展开。研讨会邀请国际国内的建筑师和学者,与艺术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展开跨界跨学科对话,将艺术、美育、人文纳入建筑学的探讨,探讨建筑学未来面临的问题。


向右滑动查看“空间认知”研讨会系列海报

“空间认知”研讨会第二讲「家·日常」研讨会现场

「再南方」空间实践项目

左:大梅沙村改造—展览馆 | 右:深圳福田婚礼堂 ©️NODE



# 基础设施公共化的跨学科设计研究及空间创新


基础设施公共化设计研究


城市基础性服务设施,即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城市规划类型,有其单一的工程性及城市日常核心功能需求。但随着土地资源日渐稀缺,面对城市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诉求,基础设施走向土地的复合利用和功能叠加,并成为城市有效的公共空间势在必行。基础设施公共化设计研究将提出未来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的新范式,并转化为创新建筑设计实践。


深圳坪山河南布净水站上部建筑「坪山阳台」 ©️NODE

深圳宝安桥头村「酷山水—地表的记忆:公共观念建筑」 ©️NODE



面向未来的城市更新及建筑本体的改造研究及设计创新


国际设计工作坊


2020-2021秋季学期,刘珩教授与博明凯(Michele Bonino)联合主持了深圳大学—都灵理工大学联合设计工作坊“深圳-ness 3.0:后新冠时代的城市场景”,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基础设施与日常生活之间更为深刻的关联,提出后新冠时期城市未来发展的另一类可能性。工作坊的设计成果正在整理并筹备出版中。


“深圳-ness 3.0:后新冠时代的城市场景”工作坊海报


《平衡即是多》出版工作 


即将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平衡即是多 Balance is More》是刘珩教授在珠三角地区所开展的多元建筑创作和跨度近十年的城市研究成果。本书展示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复杂问题和现象用生动和丰富的图示语言表达,同时也收录了多位城市建筑领域专家学者的访谈和文章。


奥迪城市未来奖:深圳2030《平衡就是多》©️NODE



学术委员会

ACADEMIC COMMITTEE 


*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In alphabetical order


博明凯 Michele BONINO

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副教授,中国关系副校长


玛格丽特·克劳福德 Margaret CRAWFORD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


范 悦 FAN Yue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冯 江 FENG Jiang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胡如珊 Rossana HU

如恩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胡伯特·克伦普纳 Hubert KLUMPNER

苏黎世高等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教授,Urbanthinktank_next主创设计师、总监


李翔宁 LI Xiangni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李兴钢 LI Xinggang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刘晓都 LIU Xiaodu

坪山美术馆馆长,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鲁安东 LU Andong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孟建民 MENG Jianmin 

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拉胡尔·麦罗特拉 Rahul MEHROTRA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


塚本由晴 Yoshiharu TSUKAMOTO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犬吠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汪 原 WANG Yuan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 利 ZHANG Li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朱竞翔 ZHU Jingxiang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庄 慎 Zhuang Shen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教授,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



大湾区实验室团队

GBA LAB TEAM



孟建民

 MENG Jianmin 


名誉主任

Honorary Director


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医疗建筑分会主任委员、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总设计师、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会长。被先后授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称号、梁思成建筑奖、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奖、南粤百杰人才奖等奖项。




刘 珩

 Doreen Heng LIU 


主任 / 学术主持

Director / Academic Chair


中国建筑师,出生于广州,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RIBA),中国建筑学会会员。199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取建筑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博士学位。刘珩于2004年在香港创立了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并担任主持建筑师;2009年设立深圳办公室。多年来刘珩与她的建筑事务所NODE以南沙和深圳为根据地,在珠三角及更广泛的地区开展着多元化的建筑创作、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活动。自2020年9月起,刘珩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并创建主持「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




刘 思

 LIU Si 


运营主任

Managing Director


毕业于清华大学及柏林理工大学,先后修读建筑学与舞台设计,DAAD艺术家奖学金获得者。她参与设计、筹划并管理执行了众多国际建筑和艺术展览项目,积极致力于建筑文化的交流及传播实践,策划建筑、城市和艺术展览,搭建国际文化机构、建筑设计机构和媒体的跨学科平台。





城市智库|设计孵化|学术网络

Urban Brain Trust 

Design Incubator

Academic Network


website: www.gbalab.cn (建设中)

△ 点击关注GBA Lab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